国际原油期货交易价格波动机制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演变过程,但目前尚无一个比较完善的分析框架可以帮助研究者和决策者相对容易地把握油价波动的规律,这使得解释和预测油价波动趋势极其困难,不管是权威的官方机构,如IEA、EIA、OPEC,还是国际知名投行都很难对油价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大多时候都是预测油价的一个波动区间,即便是最权威的经济学家、研究机构使用最精巧的模型,其预测结果也往往与油价实际走势相去甚远。物理学家海森堡曾在其《物理与哲学》一书中将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之间的互动描绘成“测不准原理”。实际上,社会生活领域同样存在“测不准原理”,即观察者对观察对象有着天然的影响。而经济学家们所使用的模型,也不过是观察者剔除其他因素而给出最主要变量的关系罢了。我们知道,所谓主要的变量,是由观察者选定的,至于其是否真的“主要”,实在很难说。也许在观察者看来最“次要”的因素,却是最主要的决定变量,而这一点恰恰被其忽视了。比如,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E.N洛伦兹发表的题为《蝴蝶效应》的论文指出,“巴西丛林一只蝴蝶偶然扇动翅膀,可能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虽然经济学的经典理论是供需决定价格,但实际上供需因素是通过交易员们的感知来反映到市场价格上的,而这种“感知”的过程往往存在很大的主观成分,甚至与实际的基本面情况出现背离。
除此之外,市场还存在着“俄狄浦斯效应”的现象,简单来讲,就是预期可能会自我实现。比如,在国际原油期货交易市场上,我们经常看到国际投行发布的研究报告,当油价突破120美元/桶的时候,他们马上入市做多并发布报告宣称油价还要再涨,当更多的人对此信以为真时,价格马上被推高。这个时候,“俄狄浦斯效应”发生了,预期真的自我实现。当他们认为价格已经不可维持的时候,就会提前抛售手中的资产,但基本面却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很多时候还要通过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去分析油价。
原油期货价格预测之所以被人们需要,并不在于其准确与否,而仅在于人们需要个预测。这个预测最好是由“精确”的数字组成,由权威的机构发布,或者由权威的经济学家说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预测的“可信度”。凯恩斯曾经说,他宁愿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很显然,确定性是金融市场中星星点点的几个小岛,而不确定性则是岛屿周围的汪洋大海,同样,对于原油期货价格预测而言,能够做到模糊的正确已经相当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