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原油期货定价体系,先行者有着天然的先发优势。两次石油危机虽然给西方国家带来衰退,但在倒逼机制下诞生了WTI和Brent原油体系,并在先发优势下成为全世界的油价基准。进入21世纪以来,在美国的原油需求逐渐自给自足之后,全球的原油贸易会进一步向亚太靠拢。在这一区域缺乏权威油价基准的情况下,中国可以被视作亚洲的引领者。历史背景是大的“天时”,小的时机则是“地利人和”。
地利——市场和品种
早在WTI和Brent原油期货诞生前,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就有了成熟的能源期货交易,无论是现货市场还是场外市场都很发达,因此当原油合约推出时能够很快的成为核心品种。这方面的反例是新加坡原油期货。新加坡作为国际原油中转站,有着发达的场外市场,但场外市场过于发达,使得其场内市场推出时,石油交易员们的心理类似:多此一举、毫无必要。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当下的原油现货和场外市场均不甚发达,虽然国家放开了民营企业原油进口资质,但中国原油现货市场目前仍是一个被高度管控的市场。而一个发达的现货市场,是期货市场长远发展的根本。国家应进一步对民营企业放开,形成竞争性更强的市场。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原油期货标的选得好,对标的中质含硫原油是亚洲市场代表性的进口油种,同时占据了全球44%的原油产量,却又与WTI和Brent原油期货的品种形成互补。既填补空白又有代表性,由此在地利方面扳回一局。
人和——多元的参与主体
按照历史经验,成功的期货合约要求最大的5家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低于50%,最大的10家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低于80%,这样才能充分降低市场被操纵的可能。WTI和Brent原油代表欧美众多国家能源需求,天生具有国际属性。而亚洲国家在这方面就比较受限。以日本原油期货市场为例,长期来是国内散户占主导:从交易持有量来看,散户占比高达45.5%,石油公司等占26.8%,机构投资者占5.3%。过低的机构投资者比例,限制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在参与主体结构上优于日本。随着国家放开民营企业进口原油的资质,目前参与主体日渐丰富和多元,截至2017 年6 月,已有138 家期货公司成为上海能源中心会员;
中国原油期货的参与主体
但正如我们之前分析的,国内金融机构在原油期货领域的实力和经验相比国内大型油企和贸易商差距甚大,中小散户更是实力悬殊,需要监管机构出台预见性措施,确保市场的公平性和对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