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发达国家
1、美国
美国既是石油生产大国,也是石油消费大国石油供求与我国比较相似,是石油净进口国。美国的石油市场竞争机制比较完善,早在20世纪3O年代,美国政府就已经对国内石油价格完全放开。20世纪7O一8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期间,全球石油价格暴涨,美国采取了临时性的政府管制措施,包括建立多层次的定价体系,对炼油商给予补贴等措施。
目前,美国国内原油定价机制为:原油在国内市场上销售之前先由销售方根据原油的品质、国际 市场的价格、市场需求等因素确定一个公告价格, 公告价格加上运输、保险和其他费用构成购买方的实际进货成本(如果是进口原油,离岸价格相当于公告价格,离岸价加上运输、保险等费用构成实际 进货成本),运输保险等杂费都是由购买方来承担的。
美国成品油价格完全由市场竞争形成,图1显示为美国成品油市场的4种流通途径,从而形成3种不同的价格水平:零售价、批发价和国际市场价。
美国政府对石油价格的调控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
1)为了保证国内石油市场平衡,政府通过降 低矿区资源使用费、对新开发的油田实行减免税、 加速折旧和建立国家能源战略储备等措施,鼓励石 油生产企业加强石油勘探开发,提高石油产量;
2)为规范国内石油市场的价格行为,防止石油垄 断和石油价格的盲目波动,颁布了公平交易法,对 石油生产和销售征收暴利税,美国各种税收在零售 价格中所占比重约为20%;
3)为促进资源的节约 使用,对主要油品征收较高的消费税,对低耗油技 术的推广应用则实行补贴等。
可见,美国政府主要通过法律、财政、税收等 手段来对石油价格进行间接调控,只有在特殊时期才对石油价格进行干预。作为世界原油进口大国和 成品油出口大国,美国政府的价格干预措施也只是 集中在原油价格上,并没有对有竞争优势的成品油 价格进行过多限制。
2、欧洲国家
欧洲各国是重要的石油消费国,欧洲主要国家也都在20世纪80年代基本实现了石油价格的市场化,政府不直接参与油价制定。政府对石油价格进行调控的主要措施是对原油产品征收重税。如图2所示,美国较高的石油消费税只相当于欧洲国家的1/5。
出于促进环境保护和抑制石油消费的目的,欧洲各国对石油消费征收高燃油税。据测算,欧洲油品零售价中的实际进口成本一般只占30%左右,而燃油税在零售价格中比重通常超过50%,有的高达70%以上。
除了高燃油税外,各国政府还通过其他经济、法律手段来稳定国内石油市场价格。例如,荷兰、比利时为防止油商哄抬物价,政府对国际油价进行密切跟踪,同时通过立法来限制石油的“最高价格”;比利时还规定油品的价格超过一定限度时,国家可以降低燃油税来进行干预。近年来,瑞典等欧洲国家更是通过降低收入税、提高能源税来抑制国内石油需求。
可见,欧洲国家的高燃油税政策对于稳定石油 市场、节约石油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过高的税收政策固然可以减少石油需求,但是同时也会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不良的影响。我们可以学习其完善的法律 制度,通过立法来限制石油寡头对于市场的影响以 及由此导致的石油市场价格的非正常波动。
3、俄罗斯
俄罗斯的石油储量居全球第六,石油生产和出口居全球第二,石油产业是其国内的支柱产业。俄罗斯虽然是产油大国,但其生产的石油有将近50% 用于出口,国内能源消耗以天然气为主,石油所占 比重还不足10%。
为了促进国内石油行业快速发 展,早在1992年俄罗斯就开始实行石油企业私有 化制度,大部分纵向一体化公司都掌握在私人资本 手中。到2004年,俄罗斯政府对石油行业进行了 国有化改造,石油行业重新划归国有。但即使如此,俄罗斯的石油市场一直以来都由少数几个石油巨头所主导,他们几乎完全控制着石油开采、加工 及销售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石油批发领域的垄断程度最高,因此石油企业是私有还是国有,都不会对石油巨头产生影响,他们总能设法结成价格同盟来主宰国内的石油价格。
俄罗斯政府对石油价格的调控包括经济手段(税收)和非市场手段(定额制度),同时,政府 还对能源消费者给予很大程度的补贴。据统计,俄罗斯的石油租金中大约有25%被税收征走,其中42%用于补贴能源消费者,并且大约有50%左右用于补贴本国以外的其他独联体国家。但是这种高额的税收和补贴政策也带来了一些弊端,目前,俄罗 斯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些弊端并积极进行改革(图3),通过改革俄罗斯国内的石油价格目前已经基本 接近美国。
总体来说,俄罗斯的石油价格主要是由石油寡头来决定的,政府通过税收、行政手段对其进行调控。以天然气来替代石油,降低了国内石油消耗,减少了因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冲击;同时,大量的石油出口给国家带来巨额财富, 促进了国内经济增长。
(二)中东地区
中东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拥有绝对的定价权,OPEC主要通过对石油产量的调节来维持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相对稳定。中东产油国石油的定价方式分为两类 :
一类是与基准油挂钩的定价方式。
分为两种情况:大多数中东国家是按不同的市场来定价的,出口北美地区的原油,参照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定价,出口欧洲的原油参照北海布伦特原油定价,出口远东地区的原油则参照阿曼和迪拜原油的价格定价;也有一些国家在参照原油的选择上,所有市场只用一种参照原油,同时对不同市场选用不同的升贴水。
另一类是出口国自己公布价格指数,称为“官方销售价格指数”。
阿曼石油矿产部公布的原油价格指数为MPM,卡塔尔国家石油公司公布的价格指数为QGPC(包括卡塔尔陆上和海上原油价格), 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为ADNOC价格指数,这些价格指数每月公布一次,均为追溯性价格。目前, 亚洲市场的许多石油现货交易都与官方销售价格指数挂钩。
(三)亚太地区
1、日本
日本是石油资源贫乏的国家,国内生产原油比率仅占总供应量的0.3%左右。日本的石油消费主要依靠进口。日本成品油价格,根据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国际形势变化的要求,经历了由政府定价到逐渐放松管制,最终实现了由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改革过程,历次的价格改革都伴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以保证改革的成功。
日本对原油蛟易市场的监管主要采取法制化管理的办法,立法着重突出石油安全的保障体系。经济产业省能源厅负责制定能源政策,但一般不直接干预 石油公司的生产经营及石油产品的市场交易活动 (包括石油价格制定)。
另外,日本独特的原油战略也是值得借鉴的。日本将建立石油储备作为基本国策,建立国家和民间两级储备,储备方式多样化; 积极推行石油外交政策,通过与发达国家进行合作、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等手段来拓宽其石油进口渠道,并积极抢占海外石油资源,进行自主勘探和开发等等。
2、韩国
韩国石油价格市场化进程和我国相似,经历了政府定价、与国际接轨和市场化3个阶段(图 4)
第一阶段:1993年以前,政府定价。在世界石 油危机期间,为了稳定国内石油价格,韩国政府于 1979年7月颁布实施了“原油价格标准化制度”, 规定国内石油价格按照成本加利润的办法制定,并 实行价格公告制度。
第二阶段:1994年1月至1996年12月,与国 际原油期货交易市场价格接轨时期。分为两步走:1994年1月建 立与国际原油期货交易市场原油价格联动机制。原则是政府根据 上个月进口原油的价格情况来调整本月的国内成品 油(包括汽油、煤油、柴油和重油)价格。1994 年11月建立与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其原 则是政府根据国际成品油市场价格来确定国内价 格,价格调整以前两个月的26 13至前一个月的25 13的数据为依据。
1995年12月29日韩国政府修订了《石油事业 法》,宣布废除油品的最高批发价告示制,石油批 发业的许可制变成了登录制,极大地促进了价格自 由化发展。
第三阶段:1997年1月以后,石油价格市场 化。1997年1月,韩国政府放开国内成品油的零售 价和批发价,对内放开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及分销 业务,并通过税收对市场价格加以调控。1998年5 月,韩国政府允许外资投资韩国炼油业,之后,韩 国政府逐步放开了国内石油市场,2001年允许加油 站经营多种品牌油品,标志着韩国石油市场化时代 的到来。
韩国政府对石油价格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税收和立法来实现的。在对原油价期货格通过税收来调控的同时,对于国内的弱小产业(农业和渔业)用油实行免税,对出口的油品实行退税;制定“公平交易法”、成立公平交易委员会来规范原油期货交易市场行为,防止垄断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出现。
韩国的原油期货交易市场化是逐步推进的,从国内原油 市场与国际市场价格联动开始到完全市场化共历时 6年8个月,并且在实行市场化的同时制定了较为 完备的制度来保证国内石油市场化顺利进行,防范 不正当的市场行为。
3、印度
印度政府在1997年开始阶段性地解除石油的国家定价机制,于2002年将其完全废除,实行油品的市场定价。但是,印度的改革并不成功,在国际油价高涨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表1)。针对这些问题,2005年印度政府成立了由计划委员会、石油天然气部、财政部及国有石油公司共同组成的“印度石油产品定价与税收委员会”,来研究印度油品定价机制和税费结构调整问题,经过委员会的研究推出了一系列新措施,目前正在实施阶段。
可见,印度政府先前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在国际高油价下推行的改革措施,没有具体考虑自己国内的具体情况,过于急切地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不符合本国国情。这也是我们在现阶段推行石油价格改革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