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大致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1:1973年以前的低油价时期
1960年OPEC成立以前,石油的生产和需求受西方国家控制,油价处于1.5~1.8美元/桶的垄断低水平。1970~1973年,随着OPEC在一系列谈判中的胜利,原油价格的决定权主体开始发生变化,原油标价出现上升迹象,到1973年10月油价接近3美元/桶。
2:1973~1978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导致油价飙升
这一时期,OPEC以石油为武器打击了欧美发达国家,维护各成员国利益。1973年10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油价急剧上涨,从当年10月的近3美元/桶涨到1974年1月的11.65美元/桶,造成西方国家第一次能源危机。此后,OPEC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1974~1978年原油价格稳定在10~12美元/桶的水平。
3:1979~1986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及其消化阶段
1979~1981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布伦特油价狂涨到36.83美元/桶。此后,随着非OPEC产油国原油产量的增长以及节能和替代能源的发展,OPEC对油价的控制能力不断下降,原油价格也不断回落。1986年,由于沙特阿拉伯放弃限产保价,并采用净回值法出售原油,油价急剧下跌到14美元/桶左右。
4:1987-199年,市场定价推动油价进入稳定期
这期间,由于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石油成本不断下降,产量增加,国际油价的决定主体从OPEC单方面决定,转向由OPEC、石油需求和国际石油资本共同决定的局面,国际油价基本实现了市场定价。布伦特原油均价14.92-20.67美元/桶的水平上徘徊波动。
5:1997~2008年,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导致油价波动剧烈
受亚洲金融危机、需求下降以及OPEC增产的影响,布伦特原油价格从1997年1月的24.53美元/桶下降到1998年12月的9.25美元/桶的最低价。然后从199年3月开始反弹并一路攀升,2000年8月突破30美元/桶2000年9月7日最高时达到37.81美元/桶,短短18个月涨幅达到3倍之多。2003年之后,在中国需求增长的推动下,油价更是一路持续上涨,终于在2008年7月创下接近150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纪录,并在5个月之后由于次贷危机的爆发而戏剧性地下挫到40美元/桶以下。
6:2009年~2014年7月,快速回升并高位震荡阶段
油价在2008年触底之后,伴随着世界经济回升,油价也相应进入了回升阶段,并于2011年达到115美元/桶之后在高位窄幅震荡。北美地区尤其是美国原油产量的稳定增长,对平抑国际油价波动起到了较大的稳定作用。
7:2014年7月至今,油价大幅下挫并低位徘徊
受到美国页岩油产量增长与OPEC维持产量两方面的影响,石油市场出现明显供应过剩,导致油价在2014年7月开始大幅下挫,跌幅超过60%WTI最低跌至37美元/桶,布伦特最低跌破40美元/桶,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跌幅。由于OPEC一直维持不减产的市场策略,供应过剩难以出清,导致油价持续低位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