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终解体,固定汇率制为浮动汇率制所替代。为了治理国内经济和在汇率自由浮动后稳定汇率,西方各国纷纷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以往的利率管制得以放松甚至取消。在这种情况下,利率波动更为频繁,也更为剧烈。这使得各经济主体,尤其是各金融机构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利率风险,人们自然而然地迫切需要一种既便利又有效的管理利率风险的工具。在此背景下,金融期货市场利率期货应运而生。
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推出了有史以来第一张利率期货合约—美国政府国民抵押货款协会(GNMA)的抵押凭证利率期货。尽管CBOT首推的抵押凭证利率期货因交割对象单一、流动性差,未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但此后利率期货的发展异常迅速。
1976年1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国际货币市场(MM)推出了3个月期的美国短期国库券期货交易,并大获成功。在整个70年代后半期,它一直是交易最活跃的短期利率期货。
1977年8月,CBOT推出美国长期国债期货合约,获得空前成功,这是利率期货发展历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重要事件。如今,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其他国家的各个金融期货市场,该期货合约都是交易活跃的一个品种。
1979年10月,美联储宣布将致力于通过调节货币供应而不是利率来对付通货膨胀,这意味着利率以后将不受政府影响,利率的高低完全由市场决定。后来,当利率大幅度上扬时,市场利率风险急剧上升,利率期货因此而火爆起来。
1981年12月,IMM推出3个月期的欧洲美元定期存款期货合约。这一品种发展很快,其交易量现已超过美国短期国库券期货合约,成为短期利率期货中交易最活跃的一个品种。
继美国推出国债期货之后,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也纷纷以其长期公债券为标的物,成功推出了各自的长期国债期货。加拿大期货、证券交易所经过重组后,于2000年3月改组成蒙特利尔交易所(CM),成为加拿大唯一的衍生品交易市场。目前蒙特利尔交易所交易的利率期货主要有10年期加拿大政府债券期货、5年期加拿大政府债券期货等。欧洲利率期货市场主要进行德国联邦政府长、中、短期债券的期货与期权交易及3个月欧洲银行间拆借利率期货与期权交易。
到2010年,全球利率期货成交量32亿手,成交额1236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交易所金融期货年成交量和成交额的40%和90%。以2010年全球GDP为62.63万亿美元计算,利率期货成交金额(本金)是全球GDP的19.73倍。而截至2013年底,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1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单个品种在2013年的交易量就达到了3.2593亿手;巴西商品期货交易所的短期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期货合约在2013年的交易量达到了3.9406亿手,成为全球第二活跃的利率合约;欧洲基准利率期货合约— Euribor期货交易量在2013年也增长了33.4%,达到了2.3849亿手。利率期货市场发展规模越来越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