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外汇期货交易主要以从事境外期货交易为主。1984年,中国银行率先接受拥有外汇的外贸企业的委托,外汇代理客户从事外汇的境外期货交易业务,开创了我国进行金融期货交易的先河。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外汇管制的放松和外汇市场的发展,外汇期货经纪公司的众多违法操作行为应运而生,从事“外盘”买卖(帮助国内客户在境外市场进行外汇交易)。其中许多外汇期货经纪公司根本没有连通国际市场,只在内部“对冲”、“对赌”,搞“黑箱操作”,作水桶交易”。由于对外汇期货交易业务既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循,又缺乏系统的管理措施,外汇期货交易市场成为完全的投机市场,积聚了极大风险,并导致大量资金流失国外。1993-1995年,虽然我国多次发出通知,整顿和清查外汇期货经纪公司及其交易和管理,但由于开办这类公司巨大利益的诱惑,这种局面并没有扭转。1996年3月27日,人民银行总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最终废止《外汇期货业务管理试行办法》。从此,中国境内“外盘”期货交易告一段落。
此外,随着我国外汇调剂市场的发展和国内期货热潮的兴起,在境外期货交易市场实践经验的指导下,1992年7月,上海外汇调剂中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人民币期货市场,进行人民币兑美元、英镑、日元、德国马克和港元的外汇期货交易。但由于当时我国汇率是外汇调剂汇率官方汇率并行的双轨汇率,外汇期货交易价格难以形成对汇率变动预期的直接反应,加之外汇现货交易有许多严格的附加条件,买卖难以自由真实地进行,因而交易一直不活跃。1993年上海外汇调剂中心被迫停止了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
在2005年7月之前,人民币一直盯住美元。但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现在汇率是基于管理浮动汇率机制,与“一篮子”货币挂钩(包括美元、欧元、日元和韩元),允许美元/人民币的汇率每天可有±0.3%的波动。而非美元/人民币的[交叉汇率](如欧元和日元)则允许每天有±3.0%的波动,使得这些交叉汇率产品可能比基于美元的人民币合约更为不稳定。
2006年8月28日,人民币期货和期权合约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首次上市交易。首日开盘价位0.12561美元(1美元合7.96元人民币)。上市后,这个人民币期货品种的交易颇为清淡,截至2008年7月10日人民币期货收盘价为0.14769美元(1美元合6.77元人民币),上涨幅度为17.5%,其中在2008年3月14日创下此合约的最高价0.14918美元(1美元合6.70元人民币)但是,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节节攀高,特别是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以来,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的问题再度凸显。相应地,在中国开展外汇期货交易的呼声也逐渐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