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姐妹殖民定价”到“期货市场定价”原油定价机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世界石油工业诞生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交易的国际石油市场只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逐步萌芽。随着跨国石油公司或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任何一方单方面控制石油市场格局的逐步瓦解,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加剧,市场产生了规避价格风险的强烈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发展了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石油期货市场发展迅速,同时场外市场交易的远期、掉期、期权等石油衍生产品也层出不穷。总体来讲,国际石油市场及其价格体系的演变经历了跨国石油公司的殖民定价体系、OPEC官方定价体系、市场供需为基础的多元定价体系、期货市场为主导的定价体系四个阶段。
(一)跨国石油公司的殖民定价体系
国际石油价格体系经历了几多变迁,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和西方跨国石油公司控制石油价格。西方“七姊妹”跨国石油公司凭借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租让协议”控制了中东地区的绝大部分石油资源(如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三国全部国土上的石油开采权被瓜分,伊朗、巴林、沙特70%以上的国土上的石油开采权被瓜分),1928年埃克森、英国石油公司和壳牌公司在苏格兰签订了“阿奇纳卡里协定”,后来美孚等另外四家石油公司也加入了这个协定。协定为了防止寡头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划分了各协议签订方的市场份额,并规定了石油的定价方式,即无论原油的原产地是何地,其价格均为墨西哥湾的离岸价格加上从墨西哥湾到目的地的运费。后来,由于中东地区原油产量的增加,以及欧洲市场对原油定价标准的不满,增加了波斯湾离岸价与目的地运费之和这一标准。
“七姐妹”通过该协定将油价长期压制在一个极低的标准,严重侵害了石油资源国的利益。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60年OPEC成立之后才略有改变。OPEC成立之初,其成员国坚持要求各跨国公司就价格问题同各国进行协商。但当时所有OPEC成员国的石油储备都通过合同隶属于特许权所有人,即各石油公司,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国家的控制能力。
(二)石油输出国组织官方定价体系
在最初成立的10多年里,OPEC的运行效率低下,并未对国际原油价格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其作用仅仅是与各大石油公司达成不再单方面采取重大行动以及不再擅自降价的协定。OPEC真正对国际油价起到控制作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沙特为首的中东国家为抗议美国支持以色列,开始减少产量并对美实行石油禁运,当年12月OPEC将原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左右上调到每桶10美元以上,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均遭受重创。跨国石油公司被迫取消了他们自己在OPEC国家的原油标价,石油价格已变成OPEC的官方销售价格,即官价(Official Selling Price)。
1974~1978年被称为OPEC的黄金时代。通过控制石油价格,OPEC已经开始寻求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这种秩序不仅限于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再分配,而且还要求建立一个经济和政治权力全面的再分配机制。OPEC成员国,特别是沙特阿拉伯等国的外交政策,甚至一度影响了世界最强大国家的外交方针。
1979年伊朗革命触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由于油田和炼厂生产下降,现货市场供应紧张,市场抢购引起一些生产者在官方销售价基础上加收额外费用和溢价,从而破坏了官方价格体系,油价进一步上升,1981年12月油价已上升到每桶34美元。同时,随着跨国石油公司垄断权的消失,一些公司逐步转变为贸易商,跨国公司长期合同之外超产的石油进入短期现货市场交易,现货价格不再完全随长期合同价格变化而变化,现货价格逐渐成为石油公司、石油消费国政府制定石油政策的重要依据。这样,石油现货市场由单纯的剩余市场( Residual market)演变为反映原油的生产、炼制成本、利润的边际市场( Marginal Market),石油现货交易在世界石油市场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
(三)市场为基础的多元定价体系
20世纪80年代,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的严重威胁之后,美国和西欧、日本等石油进口国开始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一方面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同时,逐渐推高的油价刺激了非0PEC国家开发石油的积极性,1979年到1985年间,非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的产量逐渐超过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世界石油需求量的下降和非OPEC国家的产油量上升,使OPEC不得不采取“限产保价”的政策来对抗供应过剩而引发的油价下跌。OPEC的石油产量从1979年高峰期的每天3100多万桶削减到1985年夏天的每天1450万桶左右。即便如此,OPEC内部依旧存在分歧,除沙特以外其他成员国并未落实“限产保价”政策,而是连续超配额生产。因此,沙特被迫放弃了“限产保价”政策,并采取了净回值法( Net Back Pricing)以提高市场份额。OPEC其他成员国纷纷仿效,导致1986年的油价暴跌到每桶10美元以下。石油供应过剩、油价暴跌的“反向石油危机”标志着OPEC单方面决定石油价格长达10多年的历史已经结束,世界石油市场进入了以市场供需为基础的多元定价阶段。
由于世界石油市场供过于求,油价不断下跌,炼油能力大量过剩,使炼油商从价格固定的长期合同转向现货交易市场,寻找低价的原油供应以维持炼厂的生存。1985年全球石油交易总额中有55%是通过现货市场进行的。为了摆脱死板定价的束缚,OPEC国家也逐渐采用长期合同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挂钩的方式进行定价。这种长期合同与现货市场价格挂钩的做法,一般有两种挂钩方式,一种是指按周、按月或按季度通过谈判商定价格的形式另一种是按周、按月计算现货价格平均数来确定合同油价。这种与现货市场价格相挂钩的长期供油合同(公式法)已成为世界石油市场广泛采用的合同模式。
(四)期货市场为主导的石油定价体系
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推出了布伦特(BENT)远期合约;1982年,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 NYMEX)推出了西得克萨斯中间基原油(WT)期货合约;1988年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IPE,后被ICE收购)推出了以布伦特远期合约为清算基础的布伦特期货合约。今天,布伦特期货合约和WTI期货合约已经成为全球原油价格的最重要的风向标和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