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之外的毛泽东

作者:佚名 编辑:广州网站建设部 2018-5-1 文字:【】【】【
摘要:今天我想到的是毛泽东,这个情结源于不久前读到的一本书,还有今天整理资料无意间看见自己当年在韶山拍摄纪录片时的照片,因为两者的联系,所以有了这篇文章。
正文:
  又是清明,又是感怀前人温故旧事的时候,今天我想到的是毛泽东,这个情结源于不久前读到的一本书,还有今天整理资料无意间看见自己当年在韶山拍摄纪录片时的照片,因为两者的联系,所以有了这篇文章。

  2002年清明前夕,我带领着纪录片摄制组来到湖南韶山,在毛泽东父母的坟前,我们虔诚地记录着周边的景观和风貌,以及反映青年毛泽东亲情的《祭母文》。


  1919年10月5日,母亲文七妹病逝,在长沙忙于驱赶军阀的毛泽东赶回韶山,二弟毛泽民对他说:母亲临终时还在呼唤他们的名字,毛泽东听后心如刀绞,面对孤灯,他彻夜守灵,三天后,含泪写下了一篇四言古体的诗文。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精噙大海。”

  如此情真意切,足见26岁的毛泽东真性情的流露,一位族兄看到这篇诗文,感慨万千,当即抄录一份,还在文末批注说:“皆是至性流露,故为之留存,以为吾宗后辈法。”

  这位族兄不经意间为我们留下了毛泽东亲情流露的痕迹。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第二天早晨,他来到父母的坟前,献上一束松枝,深深地鞠了三个躬,深情的说了一句:前人辛苦,后人享福。

  不久前,我读了一本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主编的口述实录《温情毛泽东》,有一个伟人的爸爸有什么感受?伟人爸爸与女儿手拉手散步,会不会是一种奢侈?书中遍访毛泽东的亲朋,让人看到了他鲜为人知的温情一面。

  对于李敏的访问,自然要触及她的妈妈贺子珍,贺住在上海,毛泽东经常让女儿代自己去看望她,李敏在回忆中说:有时候提到离婚的事,爸爸也承认自己有百分之五十的错。妈妈不讲,感情的事她很少提。爸爸送过她一个手绢,绸子手绢,妈妈就给爸爸捎了一些南方菜,说我爸爸喜欢吃菜。——爸爸看了以后,就点点头,问我妈妈身体怎么样,问我舅舅,问妈妈家里的亲戚。

  李讷回忆说:我记得我最早学说话,有一句话就是:爸爸散步去。我父亲进城的时候还说呢,你小时候就会说爸爸散步去。我们之间还有一个别人不知道的小秘密,父亲常常叫我大娃娃,我则叫父亲小爸爸。——父亲大手的温暖,怎么说呢,至今回忆起来仍然是那么幸福。她又说道:父亲对小孩的事情很感兴趣。我们在这里盖个小房子什么的,他进来帮我们一起盖,这少一个窗户,他又帮我们搞一个窗户,说这家人还没有水呢,他就把那积了一潭水,用沟把水引进来,也是玩的两手都是泥。她很投入,因为有小孩嘛!

  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一直希望儿媳刘松林有新的生活,她在回忆中说:我当时确实没有那种心情,就觉得毛岸英一直在我心里走不出去。主席就跟我做工作,他就说人总不能就这样一个人过一辈子嘛。成家立业,有家庭、有孩子,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就动员我,总做工作,他还是传统的观念。一个女孩子应该在三十岁之前成家立业,他也希望我在三十岁之前再结婚,快点更好。

  毛泽东是说不尽的,他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是伟人,是亲人,在他光灿灿的名字背后,在伟人之外,在公众视野之外,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着温暖气息、血肉饱满的儿子和父亲。他的境界在疾风劲草的高山之巅,他的温情确如自家父辈一样平常和亲切。

  又是清明,又是这个充满怀念的时刻,我想到了2002年,在主席父母坟前拍摄的一幕,七年一瞬,今天,已为人夫、为人父的我,似乎更能够感受到毛泽东那伟大心灵深处的一个充满亲情和温情的角落,在那里,他从不寂寞。
来源/出处:互联网 (文浏览量:92次)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是本站名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站和该作品作者共同拥有,其他媒体转载或利用均须各自对应准确注明作品来源和作者姓名。本站申明严禁转载的作品,一律不允许转载。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有权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名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媒体及其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③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行发布或网友投稿、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在15日内发信至 hongshanghui@163.com 或致电本站编辑部我们会及时妥善处理。